跳至主要内容

未来运输策略结合新思维新科技

在香港这地少山多、人烟稠密的弹丸之地上,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每日处理约超过1,200万的出行人次。而我们的交通系统于可持续发展方面,在25个国际大都市之中排名第一1。香港今天能拥有各项引以为傲的运输基建,及先进可靠的公共交通网络,全凭过去多年社会同心协力,发挥敢于创新、勇于克服困难和积极寻求突破的精神。但作为国际大都会,本港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紧贴世界前沿,相关工作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把挑战变为机遇---研究崭新交通运输策略   面对新发展区人口急剧增长、市民出行习惯改变、私家车数目不断上升、市中心地区可供运输发展的空间趋向饱和,以及运输基建的建造成本越来越高。我们须以崭新策略,解决交通挤塞问题,以至支持香港未来发展。   另一方面,大湾区的蓬勃发展、新发展区的新辟土地、交通运输相关科技的迅速发展、市民向往更环保和健康的生活,也为香港运输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我们除了秉承过往规划交通基建及发展公共交通的良好基础,亦要拥抱创新思维,在原有运输策略上寻求突破,引进创新技术和运作模式,为未来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环保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我们于去年12月开展高层次和具前瞻性的《交通运输策略性研究》,全面审视并制定直至2050年的运输策略蓝图,应对未来运输发展和需求,支持香港可持续发展并巩固竞争力,促进大湾区内的人流和物流。   以人为本的运输策略   策略性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市民角度出发,按他们不同出行需要,提供更便捷、舒适,同时可靠的交通服务。策略性研究重点聚焦如何全面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以及更有效地运用道路和基建设施。研究范畴有四个方针:(一)提供以人为本及有效率的公共交通服务;(二)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空间;(三)提倡绿色运输和主动出行模式作为健康生活的方式;及(四)把握机遇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   策略性研究开展了约三个月,运输署及顾问团队已着手研究个别较重要和崭新专题,并会推出试验或先导计划,期望可以尽早与业界及公众凝聚共识。以下是几个专题研究的初步构思:   (I)构建新一代运输交汇枢纽 全面提升出行体验   策略性研究建议于适合位置建设新一代运输交汇枢纽,并改善乘客候车或转乘环境的设施,如冷气候车间、服务班次资讯及指示屏幕、购物及餐饮设施等,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并尽可能配置泊车转乘服务,积极研究使用自动泊车系统,令市民更乐意使用公共交通,从而提升交通效率、容量及便捷程度。   (II)提升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   策略性研究已就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展开专题研究,并会配合资讯科技应用、新能源车辆及自动驾驶技术等快速发展的契机。短中期而言,研究会先透过引入车队管理概念,提升现时的士管理及服务质素。长远而言,会探讨如何结合一站式资讯科技平台,提供按实时需求的交通预约服务,并与各持份者协调相关测试安排。运输署亦会按新能源汽车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点对点交通服务的大方向,制定长远发展路线图。   (III)利用新科技 引进智慧公路管理   科技及大数据发展一日千里,透过新科技更充分利用有限道路空间,和提升道路网络的运载效率,亦是策略性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正在研究智慧公路设施,目的是利用大数据实时分析道路网络的交通状况,提供更适切的交通信息,分流路面交通或应对突发事故。我们亦会探讨自动驾驶及车联网的普及化进程,让车辆与道路设施互相传输资讯,为未来实施更灵活及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创造条件。   (IV)配合土地发展 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   交通规划与土地发展关系密不可分。策略性研究将会宏观检视香港交通系统布局,促进本地各区发展,进而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例如,运输署正研究善用北部都会区的地理优势及发展潜力,配合跨界铁路,设置新一代运输交汇枢纽,让市民在本港出行,以至往返大湾区其他城市时,都能体验舒适及无缝的交通连接,促进香港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策略性研究亦会在新发展区应用绿色运输及主动出行模式。以北部都会区为例,策略性研究正探讨在铁路系统之上,进一步应用新一代绿色集体运输的可行性,以及建设更全面和完善的单车径网络,鼓励市民在短途出行时减少乘搭私家车或其他接驳公共交通服务,创造更宜居环境。   2050运输策略蓝图   我们的目标是在2023年下半年公布策略性研究的初步建议,并于2025年公布以2050年为规划愿景的运输策略蓝图。我们殷切期望策略性研究描绘的运输蓝图,令本港交通系统更以人为本,同时更安全可靠、环保高效。而全港市民亦能参与描绘和支持这项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运输蓝图。   12021年7月国际顾问麦肯锡公司所发表的研究报告。   (以上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4月2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http://dlvr.it/SMqJH1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细味乡情 乡郊办推公众项目

环境保护署辖下乡郊保育办公室推出活「昔」新「乡」活动,鼓励市民探索香港偏远乡郊地区,体验村落的人情味,与自然生态为友。   此项目是庆祝香港特区成立25周年的活动之一,内容包括摄影及短片创作比赛和网上导赏团。   其中,摄影及短片创作比赛以「留得住的过去」为题,让市民透过镜头发掘和表达香港乡郊地区自然独特一面,从而提升大众对乡郊保育的意识。比赛设小学组、中学组和公开组,即日起至7月11日接受报名,得奖作品将在设于中环街市的「捉得到的未来」展览中展示。   网上导赏团主题为「看得见的现在」,即日起可在网上报名参与。在资深导游带领下,市民可于线上游览荔枝窝、沙罗洞、深涌和谷埔,了解香港乡郊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和不同自然生态。 http://dlvr.it/SNQY7h

食卫局欢迎首批产品在已简化的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注册审批流程下获批准在内地上市

    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今日(十二月三十一日)欢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药监局)公布在已简化的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下获批准在内地上市的首批产品。     自广东省药监局在今年八月公布关于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的安排后,特区政府一直与内地有关当局保持紧密联系,并积极向香港中成药业界推广有关措施。获批准在内地上市的首批产品共有三项,其中两项产品在香港制造及注册,另外一项产品则在澳门制造,亦有在香港注册。     食卫局局长陈肇始教授表示:「特区政府十分感谢中央政府及广东省药监局对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令有关措施得以顺利推展。特区政府欣悉自广东省药监局于二○二一年九月正式开始接受注册申请后,短时间内已有香港中成药产品受惠于有关措施,获广东省药监局批准在大湾区注册以供在内地销售。广东省药监局正在陆续处理更多申请,预料将有更多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可透过有关措施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大大缩短审批时间及简化程序。有关措施能便利香港中成药制造商开拓市场,长远亦能为香港中成药『走出去』创造优良条件。」     为推进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二○二○年九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当中与香港相关的主要措施包括:以香港发展首家中医医院为契机,成立大湾区中医医疗联合体和中医医院集群;推动香港中医师在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执业;充分发挥香港中药检测中心的优势,发展成中药检测和质量控制科研的国际中心;以及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的注册审批流程等。     另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二○二○年十一月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委托广东省药监局开展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的进口注册流程的工作。广东省药监局于二○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发布关于简化在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的公告。经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批准注册而在香港使用五年以上的传统外用中成药的注册持有人,可透过简化流程,向广东省药监局提交注册申请,成功获审批的中成药可在内地销售。   完 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9时32分

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展开招募

第五期青年委员自荐计划招募工作展开,参与委员会数目为15个,下月15日截止申请。   15个委员会包括大屿山保育基金谘询委员会、中药研究及发展委员会、古物谘询委员会、香港吸烟与健康委员会、香港物流发展局等。每个委员会的委任名额为两名。   年龄介乎18至35岁,诚心为社会服务、对有关政策范畴有一定认识、分析和沟通能力良好的青年可自荐为委员。   自荐计划申请表和详情载于民政事务局网页,申请人须以不多于600字的文字或不长于三分钟的影片或录音,以中文或英文阐述自己适合获委任为委员的原因。评审小组会举行面试;视乎实际申请数目,评审工作将于第四季完成。   民政事务局表示,目前为止,获委任至谘询及法定组织的青年担任约440个职位。谘询及法定组织青年成员整体比例已从2017年年底的7.8%升至去年年中14.8%,非常接近本届政府订下15%的目标。 http://dlvr.it/SK3g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