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卢宠茂:新冠绝非流感 不容轻视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网志表示,2019冠状病毒病绝非如季节性流感般轻微,前者平均死亡率约0.6%,高于后者的0.1%。此外,新冠病毒传播力较流感强,病毒变异快,免疫逃逸能力强,部分患者会有后遗症,儿童染疫后更出现较多并发症和死亡。   他强调,有人单以今年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0.1%与流感的平均死亡率比较,企图说明新冠疫情发展至与流感相若,是以偏概全,误导市民轻视新冠疫情,且不利精准抗疫。   以下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9月15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坚持用数据说话是客观、科学,但利用数据说话则可能是主观、偏误。   新冠肺炎是否如流感般轻微,死亡率(确诊个案中死亡个案所占的比例)确是其中一个指标数据,而要比较两种不同疾病死亡率,必须以同等方法定义。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一直以国际标准提供总体或年度数据分析,从新冠疫情开始或由今年初第五波疫情Omicron爆发至今,本港确诊病例总数接近157万宗,超过9,500人死亡,平均死亡率约0.6%,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改不了的数字,以此与历年季节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较,是最为恰当而有一定的可比性。   有人认为卫生防护中心统计数据,应排除第五波初期Omicron疫情最严重时的死亡数字,而单单以今年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为0.1%与季节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较,这是犯了严重选择性偏误,无视数千新冠死者的不幸,而误导市民轻视新冠疫情。大家可别忘记,若以苹果对苹果作比较,同期(即今年5月至今),本港流感死亡率其实是零!   确实,分析数据要精准也要客观,同为呼吸道病毒感染,新冠与流感死亡率同样会因病毒变异而改变,可减也可加,而社会的免疫屏障也会随着时间减退。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上月在一个记者会上表明∶「全球新冠疫情已由BA.5病毒株主导,死亡数字四星期间已上升35%,全球每周有15,000名确诊新冠患者死亡,这是不可接受的,很多人说我们要学习与病毒共存,但我们绝对不能与不断上升的入院和死亡数字共存。」   除了死亡率外,许多事实及指标数据均说明新冠疫情并非如季节性流感般轻微:   (一)新冠病毒传播力较流感强,感染人数多,Omicron病毒株传播力更强,过去两年多,全球包括香港以口罩和严厉社交距离措施,防了流感却防不了新冠。   (二)新冠病毒变异快,而免疫逃逸能力强。季节性流感高峰期一般每年一度在冬季出现,而第五波的经验告诉我们,新冠病毒基本上是全年无休。事实上,即使今年夏天全球面对热浪侵袭,病毒仍然存在,感染数字更持续上升,专家更预计今年冬季全球将要再面对另一波更严重疫情。   (三)今年第五波新冠疫情至今短短八个月已造成9,500多人死亡,而新冠疫情前(2015至2019年)全港季节性流感每年只造成211至812人死亡(平均450人)。这些数据都是卫生防护中心以严谨的标准作诊断及统计的,绝非估算。   (四)儿童对新冠免疫屏障低,且引致较多并发症及死亡。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八个月,已有八名11岁或以下儿童死于新冠,最年幼的只有11个月大。相比之下,在2015至2019年间的季节性流感每年造成一至五名(平均少于三名)儿童死亡。因此,绝不要以为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只是普通流感。根据港大研究人员对第五波疫情期间因感染新冠而住院的1,144名11岁或以下儿童所作的分析,感染新冠入院后入住儿童深切治疗部及死亡率分别1.8%及0.2%,较季节性流感高两倍或以上,而脑神经并发症包括脑炎风险更高达15%。其他后遗症更包括儿童多系统发炎综合症及长新冠症状,如中枢系统受损、记忆力变差和失眠等。   (五)大约10%至20%的新冠患者会受病毒中长期影响,引发后遗症。根据世卫刚于周二发表的报告,全球约有1.45亿人出现新冠长期症状,长新冠后遗症的常见症状包括气促、智力功能障碍、头痛和关节疼痛等,部分人心理健康同样受影响。个别人士(尤其是儿童)可能会有多个器官受到影响或出现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长远对医疗糸统造成负担。至于流感患者,一般会在一、两个星期完全康复,病毒来得快,去得快,并不会造成长远健康影响。   0.6%死亡率不单是一个数字,也是对超过9,500名死者的尊重。卫生防护中心从没有改变以国际标准统计数据及分析,变了的只是人的定位和意愿。我们理解经过两年多的抗疫,市民希望疫情尽快受控,但利用香港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的数据,企图说明新冠疫情发展到现在已与季节性流感相若,这犹如装成瞎子摸大象,是以偏概全,令市民对疫情麻痹,不利精准抗疫。到今天为止,新冠绝非流感!
http://dlvr.it/SYMS7f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细味乡情 乡郊办推公众项目

环境保护署辖下乡郊保育办公室推出活「昔」新「乡」活动,鼓励市民探索香港偏远乡郊地区,体验村落的人情味,与自然生态为友。   此项目是庆祝香港特区成立25周年的活动之一,内容包括摄影及短片创作比赛和网上导赏团。   其中,摄影及短片创作比赛以「留得住的过去」为题,让市民透过镜头发掘和表达香港乡郊地区自然独特一面,从而提升大众对乡郊保育的意识。比赛设小学组、中学组和公开组,即日起至7月11日接受报名,得奖作品将在设于中环街市的「捉得到的未来」展览中展示。   网上导赏团主题为「看得见的现在」,即日起可在网上报名参与。在资深导游带领下,市民可于线上游览荔枝窝、沙罗洞、深涌和谷埔,了解香港乡郊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和不同自然生态。 http://dlvr.it/SNQY7h

食卫局欢迎首批产品在已简化的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注册审批流程下获批准在内地上市

    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今日(十二月三十一日)欢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药监局)公布在已简化的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下获批准在内地上市的首批产品。     自广东省药监局在今年八月公布关于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的安排后,特区政府一直与内地有关当局保持紧密联系,并积极向香港中成药业界推广有关措施。获批准在内地上市的首批产品共有三项,其中两项产品在香港制造及注册,另外一项产品则在澳门制造,亦有在香港注册。     食卫局局长陈肇始教授表示:「特区政府十分感谢中央政府及广东省药监局对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令有关措施得以顺利推展。特区政府欣悉自广东省药监局于二○二一年九月正式开始接受注册申请后,短时间内已有香港中成药产品受惠于有关措施,获广东省药监局批准在大湾区注册以供在内地销售。广东省药监局正在陆续处理更多申请,预料将有更多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可透过有关措施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大大缩短审批时间及简化程序。有关措施能便利香港中成药制造商开拓市场,长远亦能为香港中成药『走出去』创造优良条件。」     为推进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二○二○年九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当中与香港相关的主要措施包括:以香港发展首家中医医院为契机,成立大湾区中医医疗联合体和中医医院集群;推动香港中医师在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执业;充分发挥香港中药检测中心的优势,发展成中药检测和质量控制科研的国际中心;以及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的注册审批流程等。     另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二○二○年十一月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委托广东省药监局开展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的进口注册流程的工作。广东省药监局于二○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发布关于简化在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的公告。经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批准注册而在香港使用五年以上的传统外用中成药的注册持有人,可透过简化流程,向广东省药监局提交注册申请,成功获审批的中成药可在内地销售。   完 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9时32分

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展开招募

第五期青年委员自荐计划招募工作展开,参与委员会数目为15个,下月15日截止申请。   15个委员会包括大屿山保育基金谘询委员会、中药研究及发展委员会、古物谘询委员会、香港吸烟与健康委员会、香港物流发展局等。每个委员会的委任名额为两名。   年龄介乎18至35岁,诚心为社会服务、对有关政策范畴有一定认识、分析和沟通能力良好的青年可自荐为委员。   自荐计划申请表和详情载于民政事务局网页,申请人须以不多于600字的文字或不长于三分钟的影片或录音,以中文或英文阐述自己适合获委任为委员的原因。评审小组会举行面试;视乎实际申请数目,评审工作将于第四季完成。   民政事务局表示,目前为止,获委任至谘询及法定组织的青年担任约440个职位。谘询及法定组织青年成员整体比例已从2017年年底的7.8%升至去年年中14.8%,非常接近本届政府订下15%的目标。 http://dlvr.it/SK3g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