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陈茂波:财政政策因时制宜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撰文指,随着经济回稳、财政措施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关键是如何让政策收紧的力度符合经济现况,让市民、中小企及社会更容易承受有关调整。政府会仔细审度考量。   他说,下年度的财政政策将由「相当宽松」的扩张性取态过渡至「中间偏松」,既聚焦扶持弱势,更要增强经济动能,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经济改善的信心,同时着力管控公共开支,以维护市场对政府财政稳健的信心。   在考量不同措施时,政府会尽可能缓减对弱势社群的影响,但对必须压缩开支的环节,以至可能须分担的额外税负,也希望获得大众理解、体谅和支持。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月29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还有不到一个月,便是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公布的日子,相关的公众谘询工作仍在进行。昨天早上我出席了香港电台举办的「众言堂」节目,与近百位市民就预算案交流意见,从医疗、民生到房屋;从经济发展到公共财政,大家关心范畴广泛,我也把握机会就部分大家关心的议题作点解说。归纳来说,市民关心的议题主要有三方面: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经济复苏的进程和社会民生的切身需要。   过去几年的经济受疫情困扰,来自各项税款及政府收费的财政收入都有减少,三年来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财政支出共6,000多亿元,这两项因素令2020至21年度出现历来最高、多达2,000多亿元财政赤字。2022至23年度赤字预计也将达1,000多亿。在对抗疫情及经济下行之际,我们坚定及果断地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透过逆周期措施增强对市民及中小企的支援,稳住了社会和市场信心。措施亦发挥了预期成效,并获得市场及评级机构的认同。   随着社会步入后疫情阶段,防疫措施逐步解除,内地和香港逐步有序通关,今年的经济肯定比去年好,财政策略因此亦有需要作出调整。连续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令财政储备大幅下降到8,000亿的水平,相当于约12个月的政府开支,远低于三年前、相等于20多个月开支的水平。   面对经济及市道受压,我们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稳住民生。然而,随着经济回稳、财政措施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是负责任的做法,亦符合《基本法》第107条所提出的原则。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是香港社会和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香港作为细小、全开放型的经济体,需要有充足的财政实力,才能抵御外围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许多外国实例也显示,不可持续的公共财政状况,将影响当地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而这亦关乎到市民的稳定生活。   可以说,将近年扩张性财政政策收紧是无可避免并有必要的做法。关键是如何让政策收紧的力度与经济现况相符合,以及如何让市民、中小企及社会更容易承受有关的调整。这些都需要仔细审度考量。   另一边厢,尽管今年经济将较去年改善,但仍须密切观察疫后经济恢复的速度与力度,特别是经济复苏之初,市场信心比较薄弱,如在这时候大幅收紧财政开支,可能不利于巩固复苏势头。此外,不同行业的经营环境、不同阶层打工仔的收入恢复也许有滞后,市民对经济复苏的「体感温度」也许存在落差。考虑到这些因素,即使面对需要缩减公共开支的巨大压力,但亦未必适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纾缓措施。   因此,下年度的财政政策将由「相当宽松」的扩张性取态,过渡至「中间偏松」。我们既要聚焦扶持弱势、更要增强经济动能,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经济改善的信心,但同时也要着力管控公共开支,以维护市场对政府财政稳健的信心。   不过,纯粹减少开支,无助于增加未来的收入,我们必须两个目标一并全力全速推进,务求在维持财政可持续性的同时,造就经济蓬勃发展,且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好,我们才有财力回应各项社会民生的诉求。   我们的策略是「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的更好结合,从过去几年大力投资创科,到现在吸引企业、招揽人才等举措,也是希望增强经济动力,让创科应用协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让创新科技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对于站在新发展阶段的香港,这是我们的经济能否保持优势与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钥匙。   让经济更蓬勃多元的发展、产业更丰富,经济结构不至于过分集中,从而造就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这关乎到经济、亦关乎到民生。这是财政预算案的另一条主要思路。   编制这份预算案的最大挑战,是面对庞大财赤,「节流是必须、开源更重要」。在这情况下,一些推出已有多年的纾缓措施可能需要调整。在考量不同措施时,我们会尽可能缓减对弱势社群的影响,但对于必须压缩开支的环节,以至可能须分担的额外税负,也希望获得大家的理解、体谅和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面复苏和重拾动能,公共财政状况希望能有所改善。我们必须将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强,「将蛋糕做大、也把蛋糕分好」。我们要巩固这阶段各行业的复苏,也要增强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香港在新发展阶段,正迎来新机遇、新潜力、新优势。我们将主动出击,加强对外宣传香港的新定位、新发展。施政报告提出要说好香港故事,由我领导的推广香港新优势专责小组上周正式成立,成员包括相关的政府官员、各行业的杰出人士,也包括众多「香港队」伙伴机构,大家将合力建构推广策略,并透过直接沟通和公关推广,让本地、海外和内地的朋友对香港的优势与机遇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知与更充分的认同,让香港未来的发展能展翅腾飞、兔跃新程,迈进新阶段、跃上新台阶。
http://dlvr.it/ShcBqc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食卫局欢迎首批产品在已简化的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注册审批流程下获批准在内地上市

    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今日(十二月三十一日)欢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药监局)公布在已简化的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下获批准在内地上市的首批产品。     自广东省药监局在今年八月公布关于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的安排后,特区政府一直与内地有关当局保持紧密联系,并积极向香港中成药业界推广有关措施。获批准在内地上市的首批产品共有三项,其中两项产品在香港制造及注册,另外一项产品则在澳门制造,亦有在香港注册。     食卫局局长陈肇始教授表示:「特区政府十分感谢中央政府及广东省药监局对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令有关措施得以顺利推展。特区政府欣悉自广东省药监局于二○二一年九月正式开始接受注册申请后,短时间内已有香港中成药产品受惠于有关措施,获广东省药监局批准在大湾区注册以供在内地销售。广东省药监局正在陆续处理更多申请,预料将有更多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可透过有关措施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大大缩短审批时间及简化程序。有关措施能便利香港中成药制造商开拓市场,长远亦能为香港中成药『走出去』创造优良条件。」     为推进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二○二○年九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当中与香港相关的主要措施包括:以香港发展首家中医医院为契机,成立大湾区中医医疗联合体和中医医院集群;推动香港中医师在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执业;充分发挥香港中药检测中心的优势,发展成中药检测和质量控制科研的国际中心;以及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的注册审批流程等。     另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二○二○年十一月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委托广东省药监局开展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的进口注册流程的工作。广东省药监局于二○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发布关于简化在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的公告。经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批准注册而在香港使用五年以上的传统外用中成药的注册持有人,可透过简化流程,向广东省药监局提交注册申请,成功获审批的中成药可在内地销售。   完 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9时32分

防疫基金向客运业提供补贴

因应第五波疫情和社交距离措施,本地及跨境客运业的经营环境受到沉重打击。政府透过第六轮防疫抗疫基金向运输业提供补贴,协助业界应对当前经营压力。   就本地非专营公共巴士、学校私家小巴、本地出租汽车、跨境巴士、跨境出租汽车、的士和红色小巴,合资格登记车主可获每辆车一笔过三万元非实报实销补贴。运输署会发信通知车主申领补贴详情,并在完成核实车主提交的资料后一至两个月内以自动转帐形式发放补贴。   公共小巴(专线)服务客运营业证持有人也可获每辆绿色小巴一笔过三万元非实报实销补贴。截至昨日,运输署收到159份申请,涉及3,188辆绿色小巴,该署已陆续向申请获批的持证人发放补贴。   街渡方面,合资格营办商可就每艘用于街渡航线的船只获发一笔过两万元非实报实销补贴,运输署已陆续发信通知各街渡营办商有关补贴的安排。   至于跨境渡轮,每艘合资格船只的营办商可获一笔过50万元非实报实销补贴。海事处已致函通知营办商,并会在完成核实对方提交的资料后陆续发放补贴。   查询可发电邮至运输署或海事处,或致电2547 1312联络后者。   http://dlvr.it/SMm23w

Touch Wood 整亲睇医生 又要使钱点算好 ? (客户资讯)

保险的初衷是保障生活所需,市场上以投资产品为主,导致严重「保障缺口」,即所需保障与可用资源的差额愈来愈大。 Bowtie象徵贴心贴身,提供真正合身的「纯保障」自愿医保产品。 我们的信念是︰「刚好就是最好」。我们希望引领行业作出改变,变革传统的销售方式、简化投保、索偿程序与「魔鬼条款」。以科技减低成本,让市民以更低廉的价钱得到更佳保障。 购买 Bowtie 意外医疗保险「触木保」,因意外受伤引致的医疗开支,无论意外大小都能照顾你的需要! 小事保 - 门诊 (洗伤口、缝针等)、物理治疗、中医骨伤科、脊椎治疗 大事保 - MRI 扫描、住院治疗、外科手术,高达 $42 万医疗保障 超过 700 个受保工种 - 运动教练、纪律部队、职业司机等 <<< 網上申請 >>> (客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