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撰文指,随着经济回稳、财政措施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关键是如何让政策收紧的力度符合经济现况,让市民、中小企及社会更容易承受有关调整。政府会仔细审度考量。 他说,下年度的财政政策将由「相当宽松」的扩张性取态过渡至「中间偏松」,既聚焦扶持弱势,更要增强经济动能,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经济改善的信心,同时着力管控公共开支,以维护市场对政府财政稳健的信心。 在考量不同措施时,政府会尽可能缓减对弱势社群的影响,但对必须压缩开支的环节,以至可能须分担的额外税负,也希望获得大众理解、体谅和支持。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月29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还有不到一个月,便是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公布的日子,相关的公众谘询工作仍在进行。昨天早上我出席了香港电台举办的「众言堂」节目,与近百位市民就预算案交流意见,从医疗、民生到房屋;从经济发展到公共财政,大家关心范畴广泛,我也把握机会就部分大家关心的议题作点解说。归纳来说,市民关心的议题主要有三方面: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经济复苏的进程和社会民生的切身需要。 过去几年的经济受疫情困扰,来自各项税款及政府收费的财政收入都有减少,三年来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财政支出共6,000多亿元,这两项因素令2020至21年度出现历来最高、多达2,000多亿元财政赤字。2022至23年度赤字预计也将达1,000多亿。在对抗疫情及经济下行之际,我们坚定及果断地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透过逆周期措施增强对市民及中小企的支援,稳住了社会和市场信心。措施亦发挥了预期成效,并获得市场及评级机构的认同。 随着社会步入后疫情阶段,防疫措施逐步解除,内地和香港逐步有序通关,今年的经济肯定比去年好,财政策略因此亦有需要作出调整。连续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令财政储备大幅下降到8,000亿的水平,相当于约12个月的政府开支,远低于三年前、相等于20多个月开支的水平。 面对经济及市道受压,我们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稳住民生。然而,随着经济回稳、财政措施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是负责任的做法,亦符合《基本法》第107条所提出的原则。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是香港社会和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香港作为细小、全开放型的经济体,需要有充足的财政实力,才能抵御外围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许多外国实例也显示,不可持续的公共财政状况,将影响当地